一、勤勉刻苦 弃戎从文
朱玉贤院士成长于中国浙江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儿时的他边务农边读书,但与其他同龄人不同的是,他不仅天资聪慧,而且勤奋刻苦,对读书有着超乎常人的痴迷,他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时说:
关于读书上学,我可以说是个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物。那个时候,毛主席说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小学5年,初中、高中各2年,9年就都读完了。
1955年,我出生在浙江富阳渔山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那时候也没有早教、学前班之类的学前教育,上学之前还得帮家里务农,但这一点不影响我读书。在我们老家是8岁(虚岁)上学,也就是1962年上小学,1966年前勉勉强强地算是把小学课程学完了。
我记得小学时有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发生在我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那时候条件差,全校的期末考试是在由一间废弃庙宇改建的学校大礼堂集中进行,监考老师每个年级的都有,很多我都不认识。我记得当时我拿到试卷,看到题目简单得不像话,就情不自禁地笑了出来,结果被一位监考老师看到,她就记住了我。本来我可以得100分的答卷,她愣是不给,说我一个标点符号弄错了,只给我打了99分。从那之后,我这辈子得到的期末评语中就再没有出现过“骄傲自满”这几个字。当然,我和这位“严厉”的老师也结下了长久的师生情。
小学毕业后,在乡下读了两年初中,然后又在农村干了一年农活,因学习成绩优异,1971年被推荐上富阳中学。富阳中学当时是县城里最好的中学,以前都是城里的小孩才上得了,但当时改为全县各乡推荐,我就被推荐上了。
1971年到1973年,我在富阳中学念完了高中,实际上因为“文化大革命”也没有学到太多东西。高中时期,我的班主任和几位主课老师跟我关系都特别好,毕业的时候我就和他们说,我要回乡下当农民去了,感觉以后再也没书念了,所以拜托老师找一套“文化大革命”前高中三年学制下的“老版”数理化教科书和试卷。县城中学到我家有差不多30里路,实际上应该是25里,但当时叫30里。那时,乘轮船回家要两毛五分钱,我们走路回去,但是从江北的县城回到我们在钱塘江以南的乡下,必须坐轮渡过江,那只需要花六分钱,还可以省一毛九分钱。因为毕业了,大部分同学只背着被褥行李等回家,而我将三套数理化教材往兜里一兜,挑着担回家,扁担前面是被褥行李,后面就是那三套书。
高中毕业回家之后就开始务农。那是1973年1月(当时学校是春季开学的,所以冬季毕业),那个时候天还很冷,一般要到天快黑的时候才收工回家吃饭。那年头的农村别说电视,有线广播也是刚刚才有。在农村,农民每天很早休息。到了晚上8点30分,广播播放完国际歌就整个关闭了,像熄灯号一样,农民基本上就关灯睡觉了,唯一亮着灯的就是我那窗。我开始学习高中数理化的教材。
之后不久,恰好部队到乡下来挑选兵员,适龄男青年都要去体检,然后部队根据名额在体检合格的人里面挑,我就被光荣地选上了。于是,从1974年12月到1978年4月,我就在舟山要塞区守岛部队当野战军,白天训练,站岗放哨,晚上学习。因为当时毛主席号召“深挖洞,广积粮”,所以平时我们主要做两件事情,一件就是训练打仗,一件就是挖坑道。半天训练,半天挖坑道,那海岛底下几乎都被我们挖空了。
那时比较烦恼的就是晚上熄灯太早,影响我看书。部队晚上9点30分就熄灯了,为了逃避处罚,没办法,我就拿个电筒在被子里面看书。
一般来说,那时候在部队,入伍两年后就有一部分人会退伍,到了第三、第四年大多数人要么退伍,要么提升干部。当时部队有意保送我上南京步校,但那时的我已经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了,对自己的评价是:作为军人来说,我还缺乏一些行伍气质,狠劲不够,所以在部队里发展可能不太会有前途,多读书才是我最想要做的事。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所以在入伍三年多后的1978年4月我选择了退伍备考。
我是在老家浙江富阳参加往届生的考试,因为考点都在县城,我们需要到那儿去报名并参加考试。也在那时,我见到了以前在富阳中学时的老师。
当时感觉也不是很紧张,因为我脑子里始终有根弦紧绷着,一直坚持读书。从部队回家后一个多月,我每天劳动完再看看书,一天看两个小时,时间短但效率高,总体而言我不是特别紧张。
政治、语文我都没有复习,我的语文本来就很好,再加上当兵期间坚持阅读报纸,我想这两门课吃老本应该可以应付。那么,当时的一个多月完全就是复习数理化高中的课本。我的数理化成绩中就只有化学很厉害,所以复习的关键是数学和物理,尤其是数学,特别差,高考也只考了32分。也因此,我当年高考没有考高分,比全国重点线350分少了1.5分,重点大学没录取,而我的五个志愿里面填报了农业,它恰好是优先录取,所以我就被浙江农大录取了,学的是种子专业。这样,虽然没有进重点大学,但有大学上了,我们全家还是非常开心的。
考试之前,家里没给我什么压力,实际上父母还是希望我当农民。在农村,因为爹妈年纪大些,盼望我早日结婚成家。但是,一旦收到了入学通知书,全家都非常支持。要知道,我是若干年来从村里面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且,当时上大学不但不交学费,每月还有15块钱左右的生活费补贴,对农村出身的孩子而言,那些钱足够生活了,而且比家里的条件还要好些。
我非常爱好生物学,特别是农学,因为我是农民出身,一直有一种使命感,就是希望能够让农民的生活过得好一点,活得轻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