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可对于老年人来讲没有这么简单。据统计,跌倒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且年龄越大,因跌倒而伤亡的风险越高。跌倒后,老人可能出现软组织损伤、脱臼、髋关节骨折等严重后果,尤其是髋关节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其死亡率高达20%-30%,且致残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跌倒后,哪些部位更容易骨折?
肩臂部、手腕部、腰背部、腹股沟区是跌倒后容易骨折部位。
有专家介绍,老年人基本存在骨质疏松,只是程度不同。跌倒容易造成老年人肱骨近端、桡骨远端、胸腰椎、股骨近端等部位的骨折。肩臂部和手腕部为什么容易骨折呢?人在摔倒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用手去撑地,这是人的本能反应,由于直接冲击和扭转,常常会导致桡骨远端骨折或肱骨近端骨折。
而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臀部先着地,臀部受力较大,且多存在受伤部位的扭转,此时全身力量集中在髋部,可能导致髋部骨折,也是常见的股骨颈骨折或股骨粗隆间骨折。这种骨折被称为“老年人最后一次骨折或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如果不及时就医,短期内易引起褥疮、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
再来说说跌倒引起的腰背部损伤,就是我们所说的胸椎或腰椎骨折,多集中于胸腰段这一部位。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目前多建议手术治疗。
那么哪些因素会引起跌倒呢?
服用容易引起跌倒的药物;
衰老引起肌无力、关节松弛;
心脑血管疾病引发头晕;
地面光滑、光线暗、穿鞋不当、家具摆放不当;
原发疾病如脑卒中(中风)等导致步态异常。
预防跌倒做好这6件事
关于预防老人跌倒,要从营养、运动、日常起居等多方面着手,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风险。
增强防跌倒意识:老年人应充分认识到跌倒的危害性,增强防跌倒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避免在雨雪天气、清晨和黄昏时分等高危时段外出。
加强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的风险。建议老年人坚持进行太极拳、八段锦、中低强度的散步等运动。
防治骨质疏松:建议老年人适量补充钙和维生素D,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时发现并治疗骨质疏松。同时,保持全面合理的膳食结构,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
改善家居环境:建议老年人对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如安装扶手、消除门槛及地面高度差、使用防滑材料等。
合理用药:老年人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更改用药时间。对于可能引发跌倒的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使用辅助工具: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如拐杖、助行器等。
跌倒后的应急处理
尽管我们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但跌倒事件仍有可能发生。因此,掌握跌倒后的正确处理方法同样重要:
保持冷静:跌倒后,老年人应保持冷静,不要急于起身。先评估自己的受伤情况,缓慢移动身体感受是否疼痛或活动受限。
寻求帮助:如果老年人意识清楚且能够自行处理,可以尝试慢慢爬起来并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如果无法自行处理或起身,应大声呼救或立即拨打电话通知家人或紧急联系人。
避免二次损伤: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老年人应尽量避免随意移动以免加重伤势。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如腰带、围巾等对患肢进行固定以避免二次损伤。
及时就医:无论伤势轻重如何,老年人都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医生会对伤势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确保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
老年跌倒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通过增强防跌倒意识、加强锻炼、防治骨质疏松、改善家居环境、合理用药以及使用辅助工具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风险。同时,掌握跌倒后的正确处理方法也是保障老年人健康和安全的重要一环。让我们携手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